《伊索尔德的爱之死》钢琴缩谱分析(一),
试听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wMzQ2NjIw.html
这首富有伤感爱情的,技巧华丽的钢琴曲是瓦格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浪漫派晚期和声处理的代表。此次分析里,我不会分析里面的和声,而会更加注重织体和音响效果的研究。我的分析对象是前奏之后的前十小节,也就是从第五小节至第十四小节。我用红线框把十小节一共分成3组,每组为一个分句。
可以发现,每个分句的织体是有自己特点的。分句一的主旋律一直保持在高声部;分句二的主旋律是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上交替进行的;分句三的前两小节里,旋律是在第三声部出现的,也就是演奏者左手的高音部,在随后的小节里大范围跳进到了右手的最高声部。这些旋律在不同声部上有组织得出现增加了旋律在音高上的变化性。
在这种四部和声的框架下,每个声部的节奏存在着各自的特征。第一和第二分句内,震音在左手出现,右手是主旋律与副旋律,注意主副旋律各自音符的时值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当震音出现在中声部时,第4声部出现了基本上以四分音符为单位的低音线条。因此到目前为止,总体上的织体安排为低音部稀薄,中声部繁忙,高声部为旋律线条的特点。
在第十小节里(第三行的第一小节),高音谱号的第三拍和第四拍,声部的数量与走向仿佛变得模糊不清。其实可以如此解释:第三拍的A是旋律音,它在第四拍时由于旋律变为了高音D,A此时由第三拍时的高音部转化成了中音部;第三拍的二分音符D在第三拍时为中音部,而在第四拍时转化成为了高音部旋律音D的重复音。由于钢琴演奏方法受手指按键距离与同时发音数量局限的特点,钢琴谱在展示音响效果时,有时无法持续得表示所有声部与重复音的进行,在音的取舍过程中就会造成谱面上声部的识别“混淆”。
第三分句的旋律出现在次中音部,震音的织体被移动到了高声部,可以理解如果这时震音仍然在低声部的话,音响会变得浑浊所以不容易使旋律突出。此时右手的震音两声部变成了双音甚至是多音震音,并且每个声部的最高音会重复次中音部的旋律音,这种在高音上的旋律音重复是为了给在声部上处于劣势的旋律增加明亮感。注意重复音由中音部逐渐转移到了高音部,即使在如此微小的细节上,作者也为此增添了变化感。
总结,
1,在创作过程中,旋律有时需要在不同声部变化,通常是因为旋律的线条出现了较大的跳进
2,在这种变化出现时,原先的旋律所在的声部或许会由高音部变为中音部或直接转变为某声部的重复音,这种声部间相互的转化,和与重复音的转化是和四部和声题里截然不同的
3,有时为了增加音响的丰满感,前景,中景,背景的节奏变化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部分通常需要补充其他部分在节奏和空间里留出的空隙。这些部分的节奏变化既要符合逻辑性,又要使各个部分富有层次。